美国凤凰城龙岡亲义公所 张肇鸿
“滚滚长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”此首《臨江仙》詞的作者原是明代的楊慎,因被寫《三國演義》的作者羅貫中所引用,最終成為了千古絕唱。此首詞的下阕:“白髮漁樵江渚上,慣看春月秋風,-壺濁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!”
而這位老者並不是一般的渔樵,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,他們有淡泊超脱的襟怀,對生活有其精僻的人生見解,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。
這一期,就让我們繼續說说有關開平的故事。
開平地区人傑地靈。先秦時期,今天開平境內的蒼城鎮、赤水鎮等地已經有先民活動,生息繁衍。兩地出土的文物部份更可上溯至三四千年前。
今天不談厚重的歷史,而是說說近代開平人的故事。
赤坎鎮文風鼎盛。1925年,司徒氏圖書館大樓在潭江柬提落成。旅居海外的和當地的司徒氏,共籌得4萬多銀圓,聘請了著名建築公司修,建成三層鋼筋水泥樓,館內藏書逾萬冊,其中有《四庫全書》《萬有文庫》等鸿幅巨著。第二年,旅居加拿大的司徒昆仲又捐資在樓頂增建了一座鐘樓,購回美國波士頓名牌大鐘,上鍊一次的大鐘可以運轉一周。
洪亮悠遠的鐘聲,震驚了赤坎鎮另一门望族關姓人氏,關氏也不甘居後,在第二年就成立了關氏圖書館籌建會,並選用港資建築公司和上乘材料修建,不到5年的時間,關氏圖書館也蟲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。對照司徒氏圖書館有鎮館的巨著,關氏圖書館也重金購買了《四庫全書》《萬有文庫》《廿四史》等三部巨著,又特別選購了德國大鐘,與司徒氏的美國鐘抗衡。
在那時人們習慣於看日出日落的年代,司徒氏和關氏的兩具大鐘的同時響起,成為赤坎鎮上的兩大奇觀。
關氏圖書館上的鐘樓
百年過去,赤坎關氏圖書館頂上那個的大鐘,據聞在人工上緊發條後,仍然可以發出宏亮的鐘聲,訴說著當年那段光輝的歷史。而開平和赤坎的後人,學風依然濃厚,無數學子為家鄉貢獻力量,為桑梓添磚加瓦。
第十九屆世界龍岡懇親大会,舉辦方专門為代表們安排到“先鋒”書店去參觀。此書店非比尋常,有眾多的知名作家如雷貫耳,出售均为中外名著,而且購書者也为数不少。常言道,凡成功者非一朝一夕,学習与借監是必經途徑。
著名作家的作品是人类思想的源泉、闪耀的火花以及時代的濃縮。
没有神话,不成藝術。
“时间简史”不一定是霍金的专利。
虽然有貧窮與死亡,但至少還有文学!
文化與書籍是文明歷史的源泉(视频)
查到這間“先鋒”書店創辦於27年前,那時正是開平“撤縣建市”後,走上“建設快車道”的年代。
1993年,開平是廣東省第一個從縣份升級為市級的地區,莫大的榮譽令到對開平人興奮無比!很多不是開平藉貫的人士都希望能夠得到“開平名譽市民”的稱號。
時任美國亞利桑州梅薩(Mesa)市的鄧偉利市長,是來美國的第三代華裔,他也是首位華裔領導美國最大的郊區城市的市長。在任期間,美莎市與中國開平市建立了友好城市, 鄧偉利親自前往為締結“姐妹市”籤約。筆者作爲媒體記者隨行前往。
美莎(Mesa)與開平市締結姐妹市 (張肇鴻 攝於1993年)
鄧偉利的行程充滿變數,因爲他操勞政務過度,隨時有住院開刀的可能,上飛機也要徵得的醫生同意。是出於對故鄉的思念。還是鄧家祖宗有靈,鄧市長平安回到了開平,而且精神爽利,行程順暢。開平市長親自將一把城市“金鎖匙”贈予鄧偉利市長,祝賀他成爲開平市的榮譽市民。
翻開當年的“榮譽市民”名冊,能獲此殊榮的人物,要投資開平市一千萬或純捐獻一百萬港幣的商賈才有資格獲得。上面有着數十位遍佈港澳和海外的開平華僑,但沒有一位能象鄧偉利榮膺爲美國市長的開平弟子,是他填補了這個空白。
鄧偉利的祖家在開平赤坎,但通往其祖墳的道路早已是雜草叢生。爲了表達對鄧市長的尊重,開平市委專門闢寬了道路讓他上山祭祖,在香燭紙錢的菸縈中,祖先們看到了一個從萬裡重洋之外歸來的孝子賢孫,領着海內外的衆鄉親,在鄧家的祖墳上加持了一個個閃亮的光環。
這次參加第十九屆世界龍岡親義總會之行,勾起了筆者許多的回憶,而這些資料和故事,也是和開平與龍岡分不開的。目前世界上姓劉、關、張、趙的弟子早已超過了一億的人口,加強對龍岡古廟和開平旅遊項目的宣傳,甚至努力把開平打造為「特區」,方便讓每位龍岡人在一生中必須前來龍岡古廟作一次面聖,這才是龍岡人最功德無量要做的事情!
凤凰城團友們的開心一刻:
鳳凰城龍岡主席張華芳
張萬波、劉全知、關兆鋒
鳳凰城粵曲台柱劉陳愛卿,一曲《賣荔枝》驚艷全場!
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
關小美
波叔与波嬸
在靈芝雞餐館的招牌留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