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國內改革开放初期,我曾去過桂林一游。聽說那裡的炒螺味道不錯,同行的哥們都說要去一試。
待入夜,食街燈光明晃,爐火呼呼作響。一時間,炒螺聲、盤碗聲,聲聲入耳;薑蔥味、豉椒味,味味撩人。垂涎欲滴之際,找了個食肆坐下,各人要了碗炒響螺。
桂林田螺味道鮮美,搭配紅椒、黃薑、紫蘇、黑豆豉,十分香辣撲鼻。 只是食指大動之時,常會吮上一、兩塊小石子。老闆娘見慣世面,看到我們是外地人,笑著說道:“桂林處處有石頭,田螺石子是朋友。”隨著話到勺到,给我們多添一些炒螺。
那時下海經商的人來自各行各業,但大多數人还是用良心去掙錢。
老闆娘是個風趣之人:“要問石子從何來?請聽我來唱山歌:阿哥田裡摸田螺,阿妹擺裙田邊過,阿哥抬頭望阿妹,錯把石頭摸入簍……”
移民美國多年,還記得當年桂林田螺的美味,這段“石頭的故事”也未曾忘卻。尤其是幹上餐館這一行,在摸爬滾打之後,自己也順勢當上了餐館的老闆。
日過一日,年復一年,在餐館的盤來碟去中,難免也會有“錯把石頭放入簍”的時刻。當客人說菜肴混有什物時,通常會快馬重炒一碟換上,道歉一番,有時銀碼還會打節或減免,如此這般後,大都能得到諒解。破財消災,相安無事。
但“石頭的故事”似乎並未結束。
在一個夏天,又有一起“石頭事件”襲來。一位女顧客買了個外賣回去,不久便打電話來投訴,說外賣的雞湯中有顆石子,以至在喝湯時把她的牙齒給弄斷,要求賠償,且言明定會“秋後”算帳。
翌日,她把石子帶來“驗明正身”。望著這個如黃豆般大小的硬物,令人哭笑不得,真不知道它是如何混進“簍”的,更是天曉得會把伊人的牙齒弄斷!
在這個顧客至上的國度,為求息事寧人,於是通知了保險公司,補償這位顧客的損失。
幾天後,保險公司打來了電話,說這女顧客補過蛀牙,這顆小石子很不幸地碰撞到這顆脆弱牙齒上,引起了裂縫,理應得到賠償。
那為什麼要聲明“秋後”才算帳呢?保險公司告知,因為女客人現在有了身孕,為保護胎兒,不能拍攝牙齒的X光照片,所以賠償不是現在,大約在冬季。
記下這段“石頭的故事”,因為人生中總有出其不意!
三十年後再游桂林,那食街攤檔的燈光仍然明晃,爐火呼呼作響。或者是季節不對,我再找不到那田螺的蹤跡。老板娘一人炒三個鍋,比老美的華人餐館大廚更厲害!拍個照片作為留念。